莆田市实验小学具有百年悠久的历史,以“少而精的智慧教育”为办学理念,重彩勾画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核心表达,以“培养人文滋养的博雅者、科学启迪的探索者、学海无涯的掌舵者、健康生活的践行者、责任在肩的担当者、勇于创新的实践者六彩智慧少年”为育人目标的学生理想画像。
学校以“三阶递进,五位一体”教育模式为框架,构建“3+5”的科学教育推进模式,即“国家基础课程+科学校本课程+创客拔尖训练营”的三阶递进课程架构,“科学家精神引领,科学阅读奠基,科学实践探索,跨学科融合创新,智慧教育赋能”的五位一体实施路径,该模式旨在夯实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兴趣潜能,选拔科创人才。
学校建立科学教育领导小组,由陈建洪校长主抓科学教育,聘请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生态学教授林光辉(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副院长陈学军,莆田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曹一青担任科学副校长,多领域全方位为学校科学教育保驾护航。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除了三间基础的科学实验室,先后建立了五间特色实验室(人工智能室、科普馆、机器人编程室、综合实践室、计算机室),及科学活动园、陶艺吧、漆艺室等跨学科综合实践室,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验环境。
学校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创新课程”三级进阶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国家课程、跨学科融合项目、校本课程、创客训练营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通过组建多学科教师团队,开发《时间博物馆》《中草药劳动课程》等特色主题课程;拓展课程聚焦科学思维培养,开设20余门校本课程,涵盖科学实验、手工创意制作、Scratch 编程、3D 设计、无人机、机器人、创意智造、漆艺等实践领域,形成“基础类+拓展类”的多层次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设立创客拔尖人才训练营,通过兴趣小组选拔、科技赛事锤炼,构建 “选拔—培养—竞赛”的进阶机制。
市实验小学跨学科融合项目式《走进中草药园的大千世界》《栩栩如“声”探秘趣味声音》获国家级一等奖;《醉美村落-水墨家园》获国家级二等奖;跨学科科学主题设计《时间博物馆-见证岁月流淌》获得省级优秀作品;《智美优化 悦游绶溪》获市级一等奖。2024-2025学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类比赛共获国家级4项,省级获奖35项,市级获奖171项。
近年来,莆田市实验小学被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组织学校、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第二批试点学校、福建省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学校;被莆田市教育局连续六年评为“校园创客节”优秀组织学校。2023年学校被授予“福建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基地学校培育单位”,2024年学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作为“新课标下高质量发展样本校”,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组建指导组,深入学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教学重构上,以课标大概念重组教学单元,打破教材章节限制,通过大单元主题教学整合知识体系,构建“大概念为核・素养导向”教学范式,将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进行关联。通过大概念统领课程重构与教研双轨驱动,形成 “理论迭代 - 实践验证 - 成果辐射”教学革新闭环。
学校与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形成覆盖水利、制造、非遗等多领域的实践网络。通过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开发“自然探索”“工业创新”“文化传承”等主题实践项目,将课堂延伸至博物馆、工厂、田间等场景。馆校协同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域整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实践平台,推动科普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转变。
积极挖掘家庭与社会资源,打造立体化育人场景。定期邀请各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涵盖天文地理、科技创新、人文历史等内容,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具有学科背景的家长走进课堂,分享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同时学校与莆田一中、莆田擢英中学合为科学教育协调组,进行中小学段纵向贯通,逐渐构建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提供有力支撑。